鸭跖草
鸭跖草(Commelina communis)是鸭跖草科、鸭跖草属植物,又名淡竹叶、碧蝉花等。模式标本采自北美,在我国除少数西部省份外均有野外分布。属一年生草本。单叶互生,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,像一棵棵矮小的竹子。花瓣三片,侧生两片较大,呈艳丽的深蓝色,一片退化呈白色藏于下侧,花冠整体像一只亮眼的蓝色蝴蝶在绿色的叶间休憩;雄蕊六枚,其中三枚退化,三枚可育。花、果期6~10月。
分布极普遍,常生于路旁、林荫阴湿处,湿地尤多。
名字由来
鸭跖草的拉丁名由双名法创始人林奈本人命名,其属名Commelina借用荷兰Commelin家族故事,家族的三位成员中两人是植物学家,第三人却无所作为,这像极了鸭跖草的花——鸭跖草花分三瓣,两片大而艳丽,呈现出明亮而鲜艳的蓝色,另外一片花瓣则严重退化,瘦小而苍白。
仔细观察这朵蓝色蝴蝶样的小花,在两枚亮眼的蓝色花瓣下,有着更加小巧的三个黄色小蝴蝶样的结构,那是鸭跖草的三枚不可育雄蕊,因花丝长度短被记为S型雄蕊;如同蓝色蝴蝶尾垂的三条长丝带中有两枚是鸭跖草的可育雄蕊,较为黯淡,由于花丝较长被记为L型雄蕊,另一枚为雌蕊(花柱);长度介于L型雄蕊和S型雄蕊间还有一个黄色沾满花粉的结构,是鸭跖草的另一枚可育雄蕊,M型雄蕊。
这种一朵花中具有多种雄蕊类型的现象被称为“花内雄蕊分化”,而鸭跖草是典型的三型雄蕊无花蜜植物。这种特殊的分化被认为是鸭跖草这类无花蜜植物适应性进化的结果。
因为不分泌花蜜,花粉成为访花昆虫的唯一报酬。于是无花蜜虫媒花面临一个问题:花粉用作报酬还是用于传粉?为了解决问题,异型雄蕊的出现显得尤为重要。
亮丽的如黄色蝴蝶的不可育雄蕊(S型雄蕊)吸引访花昆虫远离L型雄蕊,并增加了昆虫腹部、后肢与L型雄蕊花粉及柱头触碰的概率,从而既保护了可育雄蕊花粉不被访花者盗食又增加了异交的成功率。而M型雄蕊被认为与未能异交传粉的鸭跖草进行自交繁殖行为有关。
此外,鸭跖草中含有鸭跖草素,亦可用于染色。《本草纲目》载:“巧匠采其花,取汁作画色(即颜料)及彩羊皮灯,青碧如黛也。”
在众花争春的日子鸭跖草默默地生长,并不起眼,而到了万物葱茏,满眼绿色的季节,蓝色的蝴蝶便次第展翅,停落在叶间,为夏季增加了别样的亮色。
笔者第一次遇见鸭跖草是在北京的浅山,溪流旁,一簇簇聚在一起,迎风飘摆,颇有清幽之感,格外动人。
而后在清华园近春园东岸、西体等地再次重逢,不同的生境具有着不同的风味。
虽然鸭跖草的花期长达几个月,但对于单朵花却是清晨顶着朝露开花,夜幕降临时便凋谢了,由此日本人称鸭跖草为“露草”或“月草”,在徘句和散文中常用于抒发物哀之情,叹息美好易逝。
所以待到春末夏初,一阵阵的花风吹过,经历了一批又一批的春季花卉初开、盛放、凋零的轮回后,不妨留心找一株鸭跖草仔细赏玩,感受那种“薄翅舒青势欲飞”的灵动。